因地制宜、综合施策,调研摸清“一产大而不强、经营粗放分散”等客观制约,科学制定“沟域、片域、全域”产业调整思路和“两园一社十基地”发展战略。
一是“三引导”夯基础、强规模。以政策引导,连续三年出台现代农牧、基地奖补、农牧贷款等系列政策,8倍放大信用贷款,全力满足企业、基地、品牌方等融资需求。以项目引导,整合各类资金1.3亿元,实施标准化养殖、饲草改良等畜产项目117个。以基地引导,建成可追溯牧场15个、联牧家庭牧场7个,打造万亩饲草、万头牲畜、万亩油菜“三万工程”和中药材等10个“万千百”亩基地,形成规划与政策配套、项目与资金匹配、基础与规模并进的互动机制。
二是“三加码”重治理、强底色。保护上加码,累计兑现退牧还草、生态奖补等资金1.91亿元,实施轮牧、禁牧、退牧1443万亩,草原超载得到根本性扭转。治理上加码,全面完成环保问题整改销号,投资3.1亿元,高质量实施22个生态治理修复项目以及“围栏封禁+”网格化、沙变土、光伏治沙等治理。管护上加码,在全州率先探索设立1738个生态公益性管护岗位,组建“公司+村两委+牧民”模式的造林、治沙等合作社51个,形成生态“建、治、改、管”统筹推进格局。